一、課程基本信息
1.課程性質:公共必修
2.課程學時與學分:課堂教學34學時,第四學期開設,2學分;實踐教學第四學期暑期進行,學分0.5學分。
3.先修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4.适用專業:全校各院、系
二、課程内容簡介
本課程是根據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實施方案”設立的,是我國高等院校本專科學生必修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正确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在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重要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精神實質,幫助他們确立科學社會主義信仰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增強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三、教學目标
總體目标: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際及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産物,是黨與人民實踐經驗與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質最顯著、最集中的體現。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培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執行黨的基本路線與基本綱領的自覺性與堅定性,積極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
具體目标:學生要系統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發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實質,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要積極培養理論學習興趣,着力提高理論素養,學會客觀地、發展地、全面地、系統地和辯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增強理論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教學主要内容與學時分配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 (4學時)
【教學目的】
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内涵和曆史進程有一個總體的了解,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各個理論成果之間的内在關系有一個準确的認識。
【教學内容】
作為本課程的開篇和總論,全章共有四節。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發展
這是總論中的總論,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科學内涵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及其關系。
第二節 毛澤東思想
第三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這兩節分别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内容、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進行了闡述。
第四節 思想路線與理論精髓
本節是通過對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讨論,來明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及科學内涵。
2.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
4.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發展和科學内涵。
5.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4學時)
【教學目的】
新民主主義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核心。本章主要通過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和認識這一理論是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結晶,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指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
【教學内容】
本章着重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基本綱領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展開。圍繞這些問題教材安排了三節内容。
第一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依據
主要介紹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實踐基礎。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首先面對和解決的是在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進行什麼樣的革命,如何進行這個革命的問題,并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創造性地回到了什麼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如何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問題。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集中介紹毛澤東概括的中國共産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基本問題。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為什麼西方資産階級能夠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而中國資産階級就不行,為什麼中國的民主革命必須由無産階級來領導?
2.如何認識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為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做出的巨大貢獻?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及其相互關系?
第三章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2學時)
【教學目的】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這個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教學内容】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标志着中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全章共有三節。
第一節 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介紹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注重分析了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的曆史背景和原因及其理論依據。
第二節 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曆史經驗
闡述了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總結;肯定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就,總結了社會主義改造問題上的經驗教訓。
第三節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确立
論述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确立的曆史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的曆史背景和原因。
2.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具備了哪些條件。
3.如何正确評價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
4.當年的社會主義改造與今天的社會主義改革有怎樣的曆史關聯。
第四章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2學時)
【教學目的】
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确立以後,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重要思想成果。由于各種複雜原因,探索走了彎路,出現了失誤。這些彎路和失誤同探索中取得的成功經驗一起,成為我們前進的寶貴财富。
【教學内容】
本章主要圍繞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和經驗教訓而展開,全章共有兩節。
第一節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論成果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了一系列理論成果,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提供了基礎。
第二節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意義和經驗教訓
黨領導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曆經艱辛和曲折,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也遭受過嚴重挫折,造成了嚴重後果,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毛澤東為什麼要提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
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3.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思想。
4.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發生曲折的原因。
第五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2學時)
【教學目的】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黨在改革開放以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取得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為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重要基礎。
【教學内容】
本章圍繞中國社會主義處于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階段,如何認識這一階段的科學含義和主要特征,及國内的主要矛盾,黨應該采取什麼樣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全章共兩節。
第一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本節分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進程,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含義和主要特征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和階段性特征。
第二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從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認識的曆史演變開始,說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社會發展階段問題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實現社會主義後提出的新問題,是黨對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含義。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鬥目标。
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兩個基本點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 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3學時)
【教學目的】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把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準确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教學内容】
本章主要圍繞鄧小平提出的“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着重分析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形成、基本内涵、重要意義以及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全章共有三節。
第一節 社會主義的本質
包括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和科學内涵及重要意義等兩個内容。
第二節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包括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堅持科學發展等三個内容。這三個内容都是圍繞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這個命題展開的。
第三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
分析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兩步走”戰略到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再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背景、實踐基礎和貫穿在其中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理論品格。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怎樣全面、準确地把握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
2.為什麼說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3.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
4.如何理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第七章 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3學時)
【教學目的】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學習本章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認識。
【教學内容】
本章以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為切入點,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系統地闡述了怎樣理解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堅持怎樣的改革方向,怎樣正确處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關系。怎樣理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對外開放是一項基本國策,怎樣實施互利共赢的開放戰略,進而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全章共有三節。
第一節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從分析中國共産黨做出實現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的國内和國際兩方面背景入手,分兩目進行講述。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的重要法寶,是黨和國家保持生機活力的的關鍵,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
第二節 全面深化改革
從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标入手,分三目進行講述。講堅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正确處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等。
第三節 擴大對外開放
分三目分别分析對外開放的曆史、現實和理論依據。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
2.正确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
第八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8學時)
【教學目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态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領域,抓住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方面,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态文明建設是基礎。
【教學内容】
全章共有五節
第一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态等四方面來闡述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加快健康發展。
第二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從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等四方面來闡述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第三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四節 闡述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第四節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五節 從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等三方面講述必須在經濟建設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第五節 建設社會主義生态文明
從樹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新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體系等三方面闡述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态文明就是生産力等理念,加強生态文明的制度體系建設。
【教學重點與難點】
1.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及其目标的确立。
2.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能否結合?公有制與市場經濟能否結合?
3.怎樣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4.關于收入差距擴大與兩極分化問題。
5.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态。
6.為什麼說人民民主專政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産階級專政?為什麼在當前還必須強調堅持無産階級專政?
7.如何認識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标志?
8.為什麼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9.樹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新理念。
第九章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理論(2學時)
【教學目的】
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懂得我們黨關于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立場、戰略策略和方針政策;了解黨和人民對解決台灣問題的堅定信念和決心,認清“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在新形勢下的堅持和發展。
【教學内容】
本章以幾代中國共産黨人探求實現祖國統一的戰略構想為主要線索,論述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闡明了新形勢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重要發展。
本章共有兩節。
第一節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主要從三個方面予以論述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二節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及其實踐
包括四個方面的内容:一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形成和發展,首先分析了從武力解放台灣到和平解放台灣的有利條件,接着分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和确立。二是從五個方面闡述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内容,概括了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三是“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四是新形勢下對台灣工作方針,闡述習近平提出的新形勢下推進兩岸關系發展的五點重要主張。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内容 ?
2.如何理解“一個中國”原則?
3.香港、澳門問題與台灣問題在性質上有何不同?
4.關于和平解決與使用武力的“兩手準備”
第十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2學時)
【教學目的】
掌握中國共産黨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則、方針、政策;通過對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提高的分析,明确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堅持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和信心。
【教學内容】
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全面審視當今世界格局的變化,準确判斷國際形勢的發展趨勢,做出了若幹新的重要論述。
本章共有兩節。
第一節 外交和國際戰略形成的依據
講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别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關系和國際格局經曆了重大的變化。我國要抓住新形勢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也要積極應對各種挑戰。
第二節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中國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這一政策在我國外交工作的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發展與貫徹實施,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不斷開創我國外交工作的新局面,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赢得了有利的國際環境。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赢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要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關于和平與發展的關系。
2.關于和平發展的道路。
3.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赢為核心的新型大國關系。
第十一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1學時)
【教學目的】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愛國統一戰線、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等方面知識,有一個比較完整、準确、清晰的認識和了解,認清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基本力量,樹立群衆觀點,掌握群衆路線,把自己融入廣大群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之中。
【教學内容】
本章從堅持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出發,詳細介紹了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的具體構成,着重分析了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全面探讨了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各種有效途徑,從而有效解決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應該依靠誰、團結誰這一根本問題。本章共分四節。
第一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
重要論述了中國共産黨開展一切執政活動的依靠力量和評價标準,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
第二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
主要回答依靠誰的問題。
第三節 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
主要回答團結誰的問題。
第四節 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
着重分析人民解放軍作為黨領導下的一支特殊依靠力量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曆史使命,分析國防和軍隊建設與現代化建設的關系問題。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為什麼說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衆?
2.如何認識轉型時期中國的農民問題、工人下崗失業問題和知識分子的地位問題?
3.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優秀分子能否入黨?
第十二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1學時)
【教學目的】
了解中國共産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是黨始終恪守的政治立場;充分認識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現實途徑和重大意義。
【教學内容】
本章共三節,從黨的性質、黨的領導地位講到黨的建設。主要解決在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大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麼必須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怎樣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以及如何全面從嚴治黨,使黨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核心這一“關鍵”問題。
第一節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
從中國共産黨的性質和宗旨切入,分析中國共産黨的執政地位是曆史和人民的選擇,進而闡述堅持黨的領導為什麼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節 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必須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牢牢把握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準确把握和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規律,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以科學理論指導黨的建設。
第三節 全面從嚴治黨
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堅持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相結合,加強組織、紀律和作風建設,加強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争。
【教學重點與難點】
1.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2.正确處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
3.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4.全面從嚴治黨
各教學環節(含主要實踐環節)的課堂學時分配(單位:學時):
項目 學時數 |
合計 |
講授 |
實驗 |
習題課、測驗 |
其它 |
第一章 |
4 |
3 |
|
1 |
|
第二章 |
4 |
2.5 |
|
1.5 |
|
第三章 |
2 |
2 |
|
|
|
第四章 |
2 |
2 |
|
|
|
第五章 |
2 |
2 |
|
|
|
第六章 |
3 |
3 |
|
|
|
第七章 |
3 |
3 |
|
|
|
第八章 |
8 |
7 |
|
1 |
|
第九章 |
2 |
1 |
|
1 |
|
第十章 |
2 |
2 |
|
|
|
第十一章 |
1 |
1 |
|
|
|
第十二章 |
1 |
1 |
|
|
|
社會實踐 |
6 |
|
|
完成調研并撰寫“國情和社會熱點調查報告” |
6 |
合計 |
40 |
29.5 |
|
4.5 |
6 |
五、學習過程設計
學生課下學習活動安排表
章節 |
學習活動安排 |
備注 |
第一章 |
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 |
|
第二章 |
讨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三大法寶的現實意義。 |
|
第三章 |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關系? |
|
第四章 |
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經驗教訓? |
|
第五章 |
如何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統一? |
|
第六章 |
如何理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
|
第七章 |
為什麼必須堅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
|
第八章 |
如何理解經濟新常态? |
|
第九章 |
如何認識當前的台海關系? |
|
第十章 |
怎樣認識全球治理與中國方案? |
|
第十一章 |
如何認識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的重要意義? |
|
第十二章 |
怎樣理解黨的領導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 |
|
六、考核方式
一、課堂教學考核方式
本課程為考試課。
本課程的成績由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組成。
平時成績(40%),通過出勤(20%)、課堂表現和回答問題(10%)、作業(10%)等途徑考核。
期末成績(60%),采用筆試,由開卷和閉卷兩部分組成,卷面100分,在考試周進行。其中選擇題為閉卷,分為單選題(10分)和多選題(20分),基本題與綜合題為開卷,基本題中簡述題(30分)、辨析題(20分),綜合題主要是材料分析題(20分)。
試題庫建設基本完成,但教師命題還沒有利用題庫組題,目前也沒有做到考教分離,但在評卷方法上是流水作業。
二、實踐教學考核方式
調查報告完成并符合要求給予合格。
調查報告完成要求:
1.學生要結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學習,以了解中國國情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成果為切入點進行社會調查。
2.社會調查報告内容應當實事求是,如實反映和記錄調查對象的真實情況。
3.撰寫調查報告應當注意對調查的事實情況做分析和概括,體現作者本人對問題或事實的看法和體會。
4.調查報告手冊中必須包括對調查對象所做的調查問卷或訪談記錄,沒有反映實際調查過程的調查問卷或訪談記錄,提交的調查報告沒有成績。
5.一律用鋼筆或中性筆填寫。開學後将此手冊交回各院、系。各部門指定專人按五級分制給出成績,成績單一式兩份,本部門存檔一份,報教務處一份。
七、教學參考書與學習資源
【教材】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規劃教材,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本書編寫組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年8月 第5版
【教學參考書】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學生輔學讀本》,柳禮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8月第3版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案例解析》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師參考書》
【學習書目與參考資料】
1.《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
2.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